迭代“大人才”、聚力“大学科” | 药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召开2024年优秀人才座谈会暨各类人才考核会议
12月23日,药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在临安校区322会议室召开学院优秀人才座谈会暨各类人才考核会议。药、食学院全体领导班子成员、学院办公室及全院十余名各类人才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施菁院长主持。
在学校构建“大人才”格局的顶层设计下,药、食学院积极通过内培外引,不断夯实人才队伍,进一步加强药学学科建设。自2018年以来,学院先后引进人才16名,其中三层次人才2人、四层次人才2人、五层次人才6人;同期获得国家级人才项目1项、省级人才称号17人次;2024年5月根据科睿唯安公布的最新ESI数据,“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新晋ESI全球排名前1%。这标志着我校药学学科建设取得又一新的突破。今年,学院在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上也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梁广校长获得国自然联合基金项目、陈凌峰副院长获国自然优青项目,另有3项国自然青年项目,实现了学校、学院在自主培养国家人才项目方面零的突破;省自然基金获重大项目1项、联合项目1项、探索项目3项。今年学院还新增炎性慢病新药研发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和浙江-泰国心血管疾病研究联合实验室,梁校长以第一完成人获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吴月国老师以第一完成人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为落实党管人才的方针,加强院领导与优秀人才的联系和沟通,充分发挥优秀人才在推动学院建设发展中的作用,药、食学院按照《院领导联系优秀人才制度(试行)》,结合学院人才工作实际,明确了联系对象、联系内容、联系分工及方式。按期召开学院人才专题会议和学院优秀人才座谈会。
此次会上,学院的校引进(求真)人才、浙江省卫生高层次人才、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校青年学者攀登计划人才分别展示和分享了自己在培养期内的研究成果,并认真汇报了在考核期内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
随后,大家就围绕打破现有科研团队界限,开展跨高校跨学科合作;契合学院学科发展需求,凝练课题组研究方向;开辟双校区实验空间,提升本科生专业技能;储备科研后备力量,提供持续发展动力;优化简化奖励报销流程,推动人才科研高效发展等话题,展开了充分的交流和热烈的讨论,为学院科研和学科建设与发展建言献策、畅所欲言。
黄菊英书记肯定了大家的意见建议,她认为各类优秀人才是学院发展的中坚力量和核心竞争力,强调各类人才要做到德才兼备,将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学院发展紧密联系,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积极地示范作用。
陈凌峰副院长建议大家要着眼团队人才梯队搭建,注重高质量论文产出,主动冲击国家级人才;吴海华副书记指出各位人才可以在学生培养方面加大力气,构建学生、人才、学院三赢的新局面。
施菁院长表示学院将努力创造各方面的条件,积极培养青年人才全方位的综合能力,做好年轻人才和干部的培养及储备工作。同时,她也对学院人才提出了两点希望:一是,希望青年人才要早作规划、谋划发展通道,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乘势而上,勇攀高峰,晋级更高层次人才目标;二是,希望各类人才要积极发挥科研支撑人才培养的作用,着重提升培养本科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科研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和业绩。
风正潮平,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扬鞭。在学校“大人才”格局下,希望各类人才在新的一年里,在改革创新发展提升中蓄势赋能、奋楫扬帆!
文/汪兰 图/方任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