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举办杨尚东、舒兴中教授学术报告会
5月16号下午,兰州大学功能分子有机国家重点实验室杨尚东、舒兴中教授应邀来我校做主题报告,报告会由药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学术副院长陈凌峰研究员主持,多位教师、学术骨干和研究生参会。
杨尚东教授以“手性有机膦化合物的合成策略探究”为题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深入探讨了手性有机膦化合物合成的最新进展与挑战,展示了杨教授课题组的创新成果。杨教授指出,有机膦化合物因其独特化学性质和生物活性,广泛应用于药物、功能材料及日用品。然而,手性有机膦化合物的精准合成因立体选择性、反应效率及方法普适性等难题,长期困扰化学家。报告详细介绍了课题组在碳手性含磷化合物合成中的进展和重大突破,通过新颖催化体系和优化条件,实现高立体选择性的碳-磷键构筑。此外,在三价手性膦化合物合成方面,课题组通过调控反应中间体的电子效应和空间位阻,显著提升反应效率与产物多样性,为药物及材料开发提供丰富候选分子。杨尚东教授强调,手性膦化合物合成研究不仅是化学前沿课题,还与药物及材料领域应用密切相关,在推动技术在生物医药和绿色化学中的转化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随后,舒兴中教授以“亲电试剂还原交叉偶联”为题,带来了一场内容丰富、启发性强的学术报告,系统介绍课题组在醇类化合物活化及硅基偶联化学的最新进展,为复杂糖类药物及含硅功能分子开发提供新思路。舒教授指出,醇和酮作为廉价大宗化学品,应用广泛,但因C-O键能高,活化反应面临高能垒和低选择性挑战。课题组采用亲电试剂还原交叉偶联策略,开发高效活化方法,针对一级至三级醇实现C-O键断裂与功能化。通过优化催化体系,显著提升反应效率与立体选择性,为复杂分子合成提供可靠工具。针对多羟基多糖类化合物,课题组通过调控亲电试剂活性,实现特定位点选择性偶联,为新型糖类药物开发开辟路径,特别在抗病毒、抗癌药物领域展现潜力。此外,课题组在硅基偶联化学中取得进展,合成含硅复杂化合物及药物分子,展示其在药代动力学优化及功能材料(如抗菌剂、光电材料)中的应用前景。舒教授强调,还原交叉偶联的普适性及硅基化学的创新为有机合成和药物开发注入活力。
在交流环节中,两位教授与师生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耐心解答提问,分享研究心得,使与会师生对手性膦化合物及醇类化合物转化的前沿研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讨论氛围活跃,内容丰富,师生们表示受益匪浅,对相关领域的未来发展充满启发与期待。
文/马伟源,图/张茜